彼德·德魯克:卓有成效是可以學會的
被譽為“全球第一CEO”的杰克·韋爾奇對他贊譽有加,“全世界的管理者都應該感謝這個人,因為他貢獻了畢生的精力,來理清我們社會中人的角色和組織機構的角色。”
大名鼎鼎的比爾·蓋茨對他的著作的十分推崇,表示在所有的管理學書籍中,他的著作對自己影響最深。
相信不少人已經猜到,他是“現代管理學之父”,“大師中的大師”——彼德·德魯克。作為德魯克最著名的管理學著作之一,《卓有成效的管理者》這本誕生于1966年的老書,歷經55年實踐與驗證,已然成為經典中的經典。
2021年8月13日,瀧濤環境讀書分享會重讀經典,對話大師,圍繞《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書展開詳細分享與熱情討論。
“這本書,嚴格來講算是我看完的第一本管理類書籍。整個閱讀過程,就是一個‘恍然大悟+自我反思+不斷學習’的過程。”王曉宇分享說。?
她認為,真正有效掌握自己時間的方法在于時間管理,如記錄時間,明確每項任務的時間節點;要事先做,減少無謂的、于最終成果無助的瑣事所占用的時間;能夠團隊協作完成的事,大家協作完成,同時減少浪費他人的時間;合理的安排碎片化時間,盡量保證能有整塊的時間來做事,提高有效性等。
針對“要事優先”原則,財務部鄧欣茹分享了閱讀后的心得。她通過小故事“瓶子里的空間”引出兩個思考:哪些是要事?如何確定它們的優先次序?“要事是那些創造未來的事情而不是關注過去的事情,還是那些有創新的想法、創新的事情。”
對于衡量優先次序的事情,鄧欣茹提及了四個方面:重視將來而不是過去、重視機會而不是只看到困難、選擇好方向、定一個目標,我們應當對根據這四個原則安排優先次序,而不是根據壓力。
根據涂漢超的分享,管理者之所以為管理者,正是由于他擁有特殊的地位和知識,所以人們期望他能做出對整個組織、績效和成果具有特殊影響的決策。但是“有效決策絕不會是‘一致意見’的產物,而是在‘不同意見討論’的基礎上做出的判斷。”
涂漢超還指出,有效的決策人通常必先假定傳統的方法并非適當的方法;用“平均”數字來分析問題,往往會掩蓋問題;多方案優選才不至于錯過最優。
“我貢獻了什么,我幫助團隊為公司貢獻了什么,我為周圍及部門的同事貢獻了什么,我為事業部貢獻了什么,我為公司的未來能貢獻什么……”讀完本書,劉錦龍發出了一連串的追問。
他直言:“這本書一共8個章節,我獨愛第3章——我能貢獻什么,從字面上理解就覺得特別正能量。”結合閱讀后的理解,他進行了深刻反思與總結,并透露,下一步將最大努力,利用公司資源讓同事充分參與進來,融入銷售以及更多的管理方面工作等。
做到卓有成效,掌握自己的時間、要事優先、有效的決策等固然重要,還有一點不容忽視,那就是“管理者應該學會如何用人之長,容人之短”。馬宇飛在分享中提到,發揮人的長處包括用下屬所長、用上級所長、用自己所長三個方面。
“管理者的任務不是去改變人,而是在于運用每一個人的才干,讓各人的才智、能力以及抱負得到充分的發揮,從而使組織的整體效益得到成倍的增長。”馬宇飛說。
管理者的工作必須卓有成效;卓有成效是可以學會的;一群平凡人,完全可以做出不平凡的事業……經過對《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的探討交流與思維碰撞,讀書分享會成員充分認知到:一個人的價值,在于他能夠創造價值;也明白了如何能夠讓自己卓有成效,在組織架構中更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