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定工作價值的,不是那些瑣碎浮淺的表象,而是它
微信、微博、抖音、淘寶、吃雞、王者……你每天花在手機這些社交、購物、游戲軟件上的時間有多少?信息大爆炸、碎片化時代,手機、電腦等網絡終端,是不可或缺的工具利器,還是控制和瓜分我們時間與精力,一步步把我們推向浮淺深淵的負力量?
近日舉辦的瀧濤環境第五期讀書分享會上,采購部經理朱小絨通過麻省理工學院計算機科學博士卡爾·紐波特《深度工作》一書,提出了上述發人深省的問題,并拋出了其核心觀點:決定工作價值的,不是那些瑣碎浮淺的表象,而是水面之下真正的深度,也就是深度工作。
分享會伊始,朱小絨首先介紹了“深度工作”(Deep Work)的概念,即在無干擾的狀態下專注進行職業活動,使個人的認知能力達到極限。這種努力能夠創造新價值,提升技能,而且難以復制。
與“深度工作”的對立面則是“浮淺工作”(Shallow Work),對認知要求不高的事物性任務,往往在受到干擾的情況下開展。此類工作通常不會為世界創造太多價值,且容易復制。
朱小絨介紹,有研究數據顯示,不少人超過60%的時間會耗費在浮淺工作中。由此導致的副作用很明顯,就是看起來忙忙碌碌,實際上感覺不到充實感,找不到自己的價值,也看不到自己的進步和成長。
從反面來看,這也就意味著,不斷增加深度工作的時間,同時降低浮淺工作的比重,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從而提升核心競爭力。
正如卡爾·紐波特在書中提到的:“在這種新經濟形勢下(低價值的事務性工作逐漸被智能化),想要獲得特別的優勢,兩種核心能力是關鍵,一個是迅速掌握復雜工具的能力,另一個是在工作質量和速度方面都達到精英層次的能力,而這兩種能力無一例外都需要依賴于深度工作的能力?!?/p>
值得慶幸的是,深度工作的能力可以有意識地進行訓練培養。對此,朱小絨分享了4個建議:奪回注意力的掌控權;放棄“忙碌就是生產力”的信念;訓練自己的專注力;學會休息,讓注意力得到有效復原。
有意思的是,作者在“如何踐行深度工作”部分提到的“遠離社交媒體”,引起了大家的廣泛議論乃至爭議。
卡爾·紐波特認為,只有一種工具對你對職業和個人生活成功對實際益處大于實際害處時,才是有用的工具。社交媒體應用不斷蠶食我們的注意力,屬于典型的高刺激低產出。
實際上的確如此,過度使用社交媒體,讓我們形成了思維定式:萬一我們不及時瀏覽一下媒體的信息和資訊,仿佛我們就會錯過很多機會和收益,于是社交媒體讓很多人都“上癮”了。
朱小絨指出,《深度工作》提到的遠離社交媒體,所應對的正是很多人被手機社交APP、手機游戲等綁架的現象?!巴ㄟ^遠離社交媒體,將我們失去的時間、專注力爭取回來,更多地投入到深度工作和學習中去?!?/p>
針對“深度工作”,讀書分享會上,大家達成了一致共識,那就是:深度工作是科學有效率的工作,可以培養大家對工作的專注度和癡迷感,但它并不是要求我們成為“工作狂”和“苦行僧”,而是通過創造價值實現更美好的生活。
“平時大家都喜歡說工作方法、學習方法,也總說會工作、會思考、會學習,我想這些所指的應該就是深度學習、深度思考、深度工作?!敝煨〗q說。
讓閱讀成為一種習慣,讓分享成為一種精神。瀧濤環境讀書分享會,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用行動傳遞閱讀的力量,打造學習型企業。你有哪些想讀的,或者希望我們分享的書籍?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