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過去我們并沒有真正讀懂《水滸傳》
如果重新評選四大名著,誰最有可能被踢出局?這個問題被討論了多年,也爭論了多年,雖然沒有大多數人公認的答案,但一部分人對《水滸傳》似乎頗有微詞,比如說它三觀不正,書中主角們從道德角度存在人格缺陷,充滿血腥暴力,諸如此類,不勝枚舉。
近期舉辦的瀧濤環境第六期讀書分享會上,讀書會成員圍繞《水滸傳》這部充滿話題性、爭議性的古代文學名著,進行了溝通交流。作為本期讀書會的主分享人,財務部張紅帶來了獨特的見解。
宋江,重才義氣;吳用,足智多謀;李逵,大大咧咧;晁蓋,剛正不阿;魯智深,力大如牛;林沖,勇猛剛毅;武松,意氣風發;戴宗,機智靈活……如果每個人都是一個江湖,那么《水滸傳》中就有108個截然不同的江湖。
《水滸傳》到底講了什么?張紅用簡單明了的一句話給出了答案:“它講的是無法在當時社會安身的108位好漢尋找出路的故事。”
“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萊特”,一部《水滸傳》,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不同的內容。替天行道?懲惡揚善?忠義兩全?正氣浩然?“但在我看來,書中更多的是快意恩仇,一百零八將歸根結底說了四個字:逼上梁山,所以水滸說的是一個扭曲的世界里普通人的選擇和畸變。”張紅說。
對于這種說法,讀書分享會的其他成員表示十分贊同。在整篇故事中,施耐庵把“春秋筆法”用到極致,把法醫式的平靜沉著和法官式的冷峻客觀完美融為一體,無態度、無預設、無是非善惡、無價值觀傾向、不下結論地觀察整個流程,使書中巨大的悲壯感和凄涼感體現的淋漓盡致。
張紅表示,一直以來,都有種說法,“中國文學史上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悲劇”,但她并不認可這種觀點。她指出,因為現代意義上的“悲劇”是西方的概念,站在東方的視角,《水滸傳》就是一部關于人生,關于社會,關于世界的大悲劇。
《水滸傳》這部誕生于元末明初的章回體小說,對于現代社會的價值何在?大家一直贊同,一部歷經傳承而絲毫不衰的作品,必然不僅僅只屬于一個時代,而是屬于所有的時代。
每當翻開水滸,看著一個個熟悉的名字,他們所代表的一張張面孔,難免令人沉思,他們本來可以不必走上這條不歸路。畢竟,在一個繁榮穩定,可以安居樂業的社會里,沒有人愿意走上梁山。或許,這就是水滸對我們這個時代最大的價值。
“我始終認為,如果你讀懂了《水滸傳》,就代表你在某種程度上讀懂了中國社會,讀懂了中國人,讀懂了人性,讀懂了人情冷暖和世間百態。”張紅說道。
聽完張紅的分享,你還會選擇把《水滸傳》剔除四大名著嗎?分享會上,不少成員坦言沒有考慮這么深,此次交流激發了想讀水滸或重讀水滸的興趣。
書香瀧濤,共享經典。瀧濤環境讀書分享會,每期與您分享經典好書,助力打造學習型企業,讓閱讀帶來更多思考與進步。下期再會。